查看原文
其他

我们的下一代,到底应该怎样阅读?

蓝方 C计划 2023-12-29


编者按

近年来,教育界一再强调课外阅读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性。

对于儿童阅读,我们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是:阅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?具体怎样做,才是真正有效的?

在又一个世界阅读日之际,我们重发C计划主创蓝方的一场演讲内容,与大家分享。


1

 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?


当你做了家长,不断会有各种教育专家来提醒你,一定要重视孩子的阅读。


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系会将阅读看得那么重要?为什么我们一天到晚都要强调让孩子多读书?我们到底期望孩子通过读书获得什么呢?


有一些答案我们是可以脱口而出的。例如,扩大知识面。开阔视野。拥抱多元,培养同理心。


还有一个值得追求,却经常被很多家长忽略的答案,是拓展思想的深度通过阅读,让孩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。


孩子在阅读后有没有自己的想法——这其实也是很多选拔性考试考察的重点。


我是巴黎政治学院毕业的。这是所政治类的精英院校,大多数法国政治家都毕业于这所学校。每年本科新生的录取面试,也会邀请毕业校友做面试官。


多年前,我以面试官身份参与过一场面试。当时的题目和考试的形式是什么呢?


考生先读一篇1000多词的经济学人文章。这篇文章是对川普执政一百天的政策综述和评论。考生总共有三十分钟读这篇文章,然后有十分钟,在考官面前做陈词。


闯到巴政最后一关的学生,很多都是在国际化环境下长大的孩子,语言并不是障碍。但陈述到底该讲些什么,却并不好把握。绝对不能只对文章大意进行提炼归纳,显示自己能读懂文章。考官想听到的,是他们的独立观点。


第一,你对这篇文章的评价。基础的,要阐述清楚,这篇文章主题是什么,核心事实是什么;作者提供了正面、反面的哪些理由,依次支持了哪些观点;总的来说,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到底是什么。其次,评价作者论证的质量究竟如何,论据是否真实准确可接受,推理是否相关充分。由此判断,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认可作者的观点和论证。


第二,是对这篇文章提出的大问题,有自己的理解。在面试中,考官会基于文章询问考生的观点。文章里说到贸易保护主义——那到底什么是贸易保护主义,川普现在的政策算是贸易保护主义吗?贸易保护主义,和民粹主义有什么关系和区别?川普是民粹主义吗?民粹主义与民主的区别究竟是什么?欧洲的领导人里,谁是民粹主义?勒庞是吗?她的贸易政策主张,和川普的贸易政策有什么相似的吗?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贸易利益究竟是什么?……文章中,作者有他的回应,考官还要听,考生自己的思考究竟是什么。


基于阅读考察学生,不仅仅在国外考试中非常普遍,中国其实也呈现出这样的趋势。近几年,已经开始重视学生论证自己独立观点的能力。


如今,在国内外的教育体系中,批判性阅读都是必备技能。


2

独立的观点意味着什么


为什么国内外的教育体系,都强调考察学生阅读后有没有独立的观点?独立的观点,独立思考的能力——这究竟意味着什么?


1.信息输入。


在这个网络时代,我们每天输入的信息如此繁杂、泥沙俱下。教科书里的小故事可能是假的,历史可能是被篡改过的,媒体报道可能是有偏向性的,朋友圈、微信群里的信息更是各种谣言真假难辨。如果没有一个独立的思考、判断,别人说什么轻易就相信了,或者盲从感觉、盲目从众,其结果是什么?——就是被忽悠、被欺骗、被煽动、被洗脑。


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,在信息输入时做的第一件事,不是盲目接受,而是先质疑。质疑,不是说他觉得什么都不可信、什么都是假的,陷入到一种怀疑主义中,到处给人挑刺、找茬——而是他自己有独立的判断能力,有一定的分析框架和思考的方法,独立自主地判断某个信息是否可信、某个观点是否有道理,进而决定自己到底应该相信什么,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、知识体系。


2.信息输出。


孩子要去写作文、做演讲。以后读大学、工作后,要写论文、写报告,向领导汇报工作,提出业务问题解决方案。


他们一路成长的过程中,还要不断地做各种决定——怎么选专业、选学校,怎么选工作单位,怎么选恋爱对象,决定结婚或者离婚,决定丁克或者生孩子、生二胎,决定在哪个城市生活,等等。


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会怎样?


写作文、回答简答题,写研究报告,上课、开会发言的时候没有思路,无话可说,不知道从何入手分析问题;人云亦云,毫无洞见。


而到了做决策的关头,反复纠结,犹豫不决;或者就跟着感觉走,拍脑袋做决定;更或者,盲目从众,一切听爸妈的、听老师的、听领导的,毫无主见,事后又后悔不已。


在我们的生活中,你一定遇到过凡事唯唯诺诺、难以决断的人,也一定见过做事审慎果断、充满主见,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充满掌控感的人。


有主见,有想法,往往也意味着他们在学习、工作中更有发言权,更有影响力和领导力。


而这些有主见的人,他们会去怎么思考问题?


同样也是会质疑——质疑自己的直觉、感受、先入之见;然后基于事实,基于逻辑,审慎地决定自己到底应该说什么和做什么


独立的人格,自由的思想——这其实就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之一。


而这种独立的思考方式,其实就是我们C计划反复说到的,批判性思维。


具体而言,这种思维能力包括:


提出问题的能力:能够洞察表象,提出值得探究、反思的问题;

获取信息的能力:具有信息源意识,能够高效地从高质量的信息源处获得分析问题所需要的信息;

理解信息的能力:读懂获取的信息,理解作者的论证逻辑,理解暗含的假设与推论;

分析信息的能力:评价所获取信息的论证质量,识别其中的逻辑错误,判断事实真伪、观点论证的好坏;

应用信息的能力:基于高质量的信息进行有效、充分地推理论证,得出自己独立的结论;

表达信息的能力: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。

这样的批判性思维能力,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。


3

 怎么通过阅读培养独立思考能力?


怎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?这种技能需要学习,更需要长期的刻意练习。


阅读,就是一个非常好的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路径。但这需要老师或者家长有意识的引导和训练。


1)让孩子敢评价、会评价文本


每一次的阅读,都在给孩子创造机会,去审视输入的信息,进而有取舍地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知识、价值体系。


在美国的common core,也就是各州的”共同核心课程标准“里面,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中,对文本的“评价”,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。


例如:


四年级,学生要理解,作者是如何使用理由和证据来支持某一个特定的结论;五年级,要更明确理由与结论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;六年级,要区分事实和观点,识别哪些观点经过了论证,而哪些没有;七年级,需要学会判断论证的过程是否具有说服力,作者提供的论据是否相关、充分。八年级,要敏锐识别论证中不相关的因素;九年级、十年级,要识别论证中的逻辑错误;

十一、十二年级,需要开始学会评估美国议会文件、最高法院的判决、公共倡导文本的论证质量。


这一系列的评价,都围绕着作者的观点论证展开。它让学生能够识别出某一个观点的好坏,让学生知道,只有经得起论证的观点、道理,才是值得相信的。并在这样的评价练习中,知道什么样的论证才是好的论证,不断提升自己论证讲理时的质量。


但是在中国里,有关“评价”的要求却非常有限。要一直到高中阶段,才提出,要“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”。


美国从六年级开始训练的技能,我们到了高中阶段才做要求。但其实,针对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诸多研究显示,孩子在小学四五年级时,已经有能力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、评价推理论证的质量。我们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,希望他们掌握好的思维方法、思维工具,就不能等到高中时才训练。


在小学、初中,语文老师在阅读方面给孩子们提出的要求,更多的是强调“读懂”。我们的课堂也会让学生评价。但这种评价,更多的是一种文学层面的“鉴赏”,去品鉴作者某一些词语用的如何巧妙,某一些段落结构如何精巧。学生会去附和、猜测老师的答案,习惯性地对老师想让他们“鉴赏”的作品大肆赞扬,感叹自己通过阅读学到了多少深刻的哲理。但是这样的赞美、附和,并不是一种真正的、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。


举个简单的例子。小学四年级有一篇课文《纪昌学射》。


一个叫纪昌的人,向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。飞卫教授给他两个技巧。第一个是要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。于是纪昌就练习,注视织布机上的梭子不眨眼睛。第二个技巧是要把小的东西看成大的。于是纪昌就天天盯着虱子看,直到把虱子在他眼中有车轮有那么大。最后,纪昌变成了绝世的射箭高手。


孩子们读了这篇课文通常有什么想法?他们知道老师想让他们回答什么:要刻苦,持之以恒,有恒心、有毅力,最终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。这可能也是作者通过这则故事,想要传达的道理。传统的课堂上,让学生悟出这个道理,孩子算是把这篇文章“读懂”了。


可是在C计划的课堂上,我们会向孩子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?纪昌是靠哪些方法取得成功的?这些方法真的有效吗?哪些方法会有问题?


只要我们一把这样的问题提出来,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就开始表达他们的困惑和疑问。例如,长时间不眨眼睛,其实会导致眼睛干涩;一直盯着小东西看,容易得近视眼。所以,练习不眨眼睛、练习把小物体看清楚,是不是真的能锻炼眼力,这里是有疑惑的。


还有一些是他们一下子想不到的。


例如,射箭最重要的技能究竟是什么,眼力真的是最重要的吗?


其实,射箭有一个很重要的技巧,叫做星实靶虚,意思是目光视线的焦点集中在瞄准器的准星上,把准星看清晰,而使靶面模糊。这样的技巧,并不需要射手有多么好的眼力——事实上有很多射箭运动员视力都不算好。


如果眼力不是最重要的,什么才是呢?


答案是平衡。因为身体平衡的周期有一定的时间长度,每一次射箭的瞄准通常控制在2~4秒内,时间过长,并不利于保持平衡,非要练习长时间不眨眼,对提升射箭的准度也无必要。


我们是在教孩子挑刺吗?我们在教他们评估作者的论证逻辑。尽管这篇课文是在讲故事,但作者其实是通过故事在讲道理。孩子们会发现,作者在讲道理的逻辑链条上,提供的基本论据是不成立的。


当然,孩子们也需要理解,《纪昌学射》是一篇寓言,故事、情节可以是虚构的,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夸大的。但在寓言设定的场景下,其逻辑应该是自洽的。


这样的评价对孩子的意义是什么?不是让孩子学了去挑战老师,挑战教科书。


首先,作为信息的接收者,他会对这则寓言的内容有选择地吸收。他能够理解,为达成一个目标,我们确实需要长期刻苦地努力练习;但这种努力练习,需要找对方法,这个方法要真正有效地达成我们的目标。


其次,当他要去输出信息——表达一个观点、写一篇文章时,这样的批判性阅读能帮助他意识到,怎样才是更有力的说服。同样表达一个观点——要达成目标要长期刻苦努力,如果我在表达这个观点时讲的故事、使用的论据更加严谨,更加符合科学、符合现实逻辑,它就会更加真实、有力。


而这些思考,直接反映到应试上的,就是更严谨、有力的论述,就是写作能力的提升。


2)引导孩子,思考文本背后的“大问题”


阅读还能怎么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呢?


阅读为孩子的思维练习创设了场景。


我们和孩子去讨论一些思辨性的问题时,往往需要一个场景。好的作品,往往会提出一系列值得人们去深思的、具有现实意义的深刻问题。


例如,这是C计划在这个暑假,为即将升入4-6年级的孩子推荐的书单。书目不多,基本是一周一本的阅读量。



这些经典的儿童读物,会让孩子们在读书时很开心,读故事时很享受,感觉学到了知识,拓宽了眼界;


同时还需要他们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书中的大问题。老师和家长需要有意识地和孩子讨论这些大问题,或者组织他们自己讨论这些大问题,这都是训练他们思维能力的好契机。


老师和家长在引导时,又有两个难点:


1、提出问题的能力。这需要家长和老师具有相当的敏锐度,发现文本与现实社会生活、孩子日常生活的结合点,找到值得探究又让能激发孩子兴趣的问题。


2、分析问题的能力。需要老师和家长自己首先有思维框架的积累,才能结合恰当的问题,在恰当的时候将分析方法传授给孩子们。


当孩子学会阅读文本、思考文本背后的问题,他永远不会担心,写读后感的时候该怎么写、写作文时会无话可说。


当他把在这种深度阅读中学到的思考方法迁徙到考试中的主观题、作文写作中,各类问题都能抓住答题要点、轻松应对。


更重要的是,他在未来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输入、信息输出的场景中,都能用这套分析方法、思维方法,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洞见。

4

给家长们的建议


能否通过阅读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,其实对家长、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。


和各位家长分享一个基于阅读的问题单。即便自己没有那么专业的批判性思维方法论,同样可以改变我们提问、聊天的方式,启发孩子更深入的思考。


1)你喜欢吗?你觉得有什么让你不喜欢的地方?


我们经常会习惯性地问孩子,这本书你喜欢吗——但你也可以有意识地问他,这本书有没有你不喜欢的地方——哪里不喜欢,为什么。

有时候,你也可以先看看相关作品的评论,故意挖一个坑,说说那些不同于简单赞美的、批判性的意见,试探孩子的观点和想法。


2)作者怎么说的?那你是怎么想的?


试着提出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问题,和孩子聊天。例如问:”关于这个问题,作者怎么看的?作者回应了这个问题吗?“孩子如果认真读了这本书,可能会从书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。同时再追问,那你怎么看?你的想法是什么?


3)你为什么这么说?


在我们和孩子对话的过程中,时刻记得追问——你为什么这么说?这是要求孩子不断地寻找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,也就是不断追问他的论证。这样一种追问对话,是在不断强化他的论证能力。


最新课程


怎样让下一代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甄别能力、优化信息获取途径?
C计划研发出给孩子的思维训练课,并且与阅读、写作结合,开设了儿童思辨读写直播课。希望帮助更多孩子,从小接受好的思维训练,成长为独立思考、能够理性交流的人2020年的暑假,我们等孩子们一起来👇


更多信息,请扫右下方二维码,添加客服小阅微信咨询。



推荐阅读


▷ 学会有效的网络对话|蓝方专栏

▷ 培养孩子独立思考,从学会提问开始

▷ 学了批判性思维,我能吵赢另一半吗?


点“在看”,传播理性的声音👇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